各教学部门:
为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挖掘学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更能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更好支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现开展2025年下学期跨学科选修课程的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课程类别
跨学科选修课是我校多元化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文学与艺术类、历史与文化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社会科学与法律类、经济与管理类等5个类别。
二、申报主题
本次跨学科选修课申报主题分为自主选题和重点选题两种形式。
1.自主选题:由教师根据自己擅长学科领域自行决定课程名称及内容。
2.重点选题: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方向课程和地域文化方向课程。
人工智能方向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我们所处的智能时代,建立对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应用领域和趋势等基本认识,能够从跨学科的视角思考人工智能伦理、治理以及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
地域文化方向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属地文化和红色校史文化,探寻人文古迹,领略风土人情,构建对本地(我校)文化起源、传承脉络、表现形式及演变走向等基础认知,充分发挥地方(红色校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能够以多元融合的思维剖析地方(红色校史)文化保护、创新以及地方(红色校史)文化与区域经济、民众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申报要求
1.课程符合通识教育理念,能聚焦一个特定领域,切实帮助学生打破学科壁垒,拓宽知识视野,增强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2.为确保课程建设质量及延续性,建议以团队形式申报,跨学科选修课程原则上应组建不少于2人的教学团队,任课教师应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具备胜任课程教学的专业能力,包括但不限于学科背景、学术成果、长期热爱等。课程团队同期只能申报1门新增跨学科选修课程。
3.跨学科选修课程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好,或在申报课程的学科领域内有专门的研究。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申报通识教育选修课。
4.课程名称规范,体现跨学科选修课特色,课程名称和内容与已有跨学科选修课及专业课相近的课程不重复开设。
5.每门课课程设置15-20学时,计1个学分。
四、申报时间
2025年6月2日(星期一)至6月6日(星期四)
五、申报程序
(一)新开课程申报
申报教师须于2025年6月6日12:00前,提交开课申请表(附件1)、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表等纸质材料至教务处教务科,并登录教务管理系统完成课程申报(操作流程详见附件2)。
(二)续开课程申报
往期已开设且教学效果良好的课程,申报教师须于2025年6月6日12:00前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完成续开申请,同时提交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计划表等纸质材料,各教学部门须于2025年6月10日17:00前,将申报材料统一报送至教务处教务科。
(三)审核审批
各教学部门教学秘书、教学副院长须于2025年6月6日17:00前在教务管理系统中完成审核工作(操作流程详见附件3)。
六、注意事项
1.课程开设规模要求:选课人数不足60人的课程原则上不予开设,单门课程选课人数上限为300人;
2.各教学部门应高度重视跨学科选修课建设工作,原则上每个教学单位至少申报1门线下课程,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积极申报。同时应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对教师所申报的课程及相关资料严格审核,检查是否存在意识形态风险问题,确保开课质量。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0734-8484918
附件1:跨学科选修课课程开课申请表
附件2:跨学科选修课课程开课申请操作程序
附件3:跨学科选修课课程审核操作程序
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中心)
2025年4月10日